日本人就是一种鱼,他们的习性是没有领头鱼成群地抱成一团移动和生活、并抱团抵抗其他肉食鱼类的袭击。日本的集体意识相当高,日本人守纪律达到一种空前的地步。
日本人从小学就开始接受“个体服从组织”的教育,从小就被灌输“不能成为别人负担”的意识;到了初高中,老师们就开始用这句话训斥不听话的学生。因此,日本人便特别害怕成为别人嘴里所说的“负担人”。日本的小学和初高中,不欣赏学生们独特的习惯和个性,教育者习惯利用“组织”这把利剑,毫不犹豫地把那些与“组织”不相干的个性彻底地为孩子们切除掉。学校和社会还迫使“听话的学生”不得与那些执意要保留自己个性的学生们来往,强行建造起一道无法逾越的心理上的高墙,狠狠地把那些有个性的孩子孤立起来。
日本人天生害怕被孤立,他们几乎所有人都会在“孤立”面前产生精神崩溃,他们不像中国人那样能够容纳别人。他们和“组织”的关系是:此处不留爷,再无留爷处。
日本的学生们会因为怕被“组织”孤立而改掉自己标准的英语发音,操起蹩脚的日式发音以求与“组织”的发音“和谐统一”,同时他们怕被孤立而被迫与其他人合伙欺负新来的同学……日本人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即使是红灯,只要所有行人一起过马路,那就没什么可怕的。这反映出日本人在“组织”行为面前的屈从和无奈。(www.daowen.com)
日本有“村八分”之说,意思是说在群居的村落中,一旦有人违反了群体共守的规则,就一定会被孤立和排斥。之所以称“八分”,而不是“九分”、“七分”,是因为你在被全面孤立的时候,只允许你参与两件事情,那就是出席婚丧两种场合。
乍一听你不会觉得被人们孤立有多可怕,但如果你深入地了解了这种排斥的苛严与悖情,你就会开始惧怕这种“村八分”。试想一下,虽然你和人们同住一地,但朝夕没有一个人和你说话,甚至连目光的交流也没有,这对一个处在语言沟通社会的人会是怎样的一种心理惩罚。
20世纪80年代,日本著名导演小栗康平根据宫本辉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泥之河》,便正是对“村八分”这种习俗的一个影像。影片拿到西方,在几个大电影节上都获得了一致的好评。但不了解日本民风的观众将其视作冷漠人性的残酷揭示,以致连片名都只是草率的用日语音译成什么“Doro no kawa”,其实按好莱坞素好意译的习惯,此影片可以被译作“村规的界河”。
日本人不喜欢独处,他们认为依靠“组织”的力量心理更有底,也正是这样的一种依赖于忠诚的思想,日本人从明治维新到二战战败前,推动了自己国家迅速走向近代社会,但同时也给自己的民众和周围各国带来了无法估量的灾难。日本人把自己“组织”内部的意见不统一称为“杂音”。因此,造成这个“组织”内部出现“杂音”,便成为防止它对周边各国产生威胁的有效方法之一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