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在全球经济日益激烈的格局中保持竞争力,1979年8月新加坡首次提出国家研究开发项目。于20世纪80年代创立裕廊科技园区,建立政府主导的研发和管理机制,积极吸引外国研发公司,开展应用导向研究。最初,创建科技园区的主要目的,一是为吸引跨国公司、发展新兴产业提供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不仅包括物质设施,还包括创造支持跨国公司发展的税收、激励等政策体系,还包括国内的供应商、服务提供者、潜在的商业合作伙伴等。二是建立产业研发的关键节点。三是为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先导和信号功能。1991年基于第三代科技园理念,新加坡提出建设集学习、娱乐、生活于一体,有效激发人才灵感的纬壹科技园(One-north Science Park),成为集聚人才、集聚创新主体的重要知识社区,为人才的引进提供新的亮点。
1.三代科技园区的演进
半个世纪以来,科技园区的发展经历了以技术推动经济为特征的第一代科技园区;以区域创新系统为导向,关注技术和经济的结合,并考虑环境因素的第二代科技园区;目前正逐步走向强调以人为核心,激发人的创造性为特征的第三代科技园区。第三代科技园区是知识经济背景下的“集学习、工作、娱乐于一体的知识型社区”。
(1)科学推动为主导的第一代科技园区
第一代科技园区属于以技术推动经济为特征的科技园区,其典型代表是美国的加利福尼亚的斯坦福大学科技园(Stanford Industrial Park in California)、北卡罗来纳的三角地科技园(Research Triangle Park in North Carolina)、英国的剑桥科学园(Cambridge Science Park)等。第一代科技园区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区域位置。第一代科技园区把大学延伸到附近由创业企业、商业服务构成的专门区域。它的优势是地价低,与科研院所近,易于与研究型大学取得联系实现技术转移。第二,主要功能。第一代科技园区的核心是强化产学研之间的联系,突出技术成果转移和商品化,关键是建构通道把新兴的技术成果和专有技术有效转移到潜在的投资者和其他商业机构。第三,治理模式。通常是大学通过基金会或者有限公司形式来实现对科技园区的掌控。第四,创新理念。第一代科技园区的创新理念是“科学推动”,即源自科研机构、实验室的新理念应该毫无障碍地转移到集聚在科研机构周围或处在附近的科技园区内的新建立的企业中,就其创新模式而言,基本属于线性模式。(3)
(2)市场拉动为主导的第二代科技园区
第二代科技园区主要是以区域创新系统为导向,关注技术和经济的结合,并考虑环境因素的科技园区。第二代科技园区呈现一些不同于第一代科技园区的特点:第一,区域位置。第二代科技园区可以围绕在大学或者主要研发机构周围区域,也可以保持相对独立,远离大学或主要研发机构。第二,主要功能。第二代科技园区的发展动力和决定性力量来自市场,来自企业的创新需求。因此,第二代科技园区着眼于企业成长周期,提供包括优良基础设施、加速技术和知识流动效率、完善商业服务等各种服务,来满足企业从孵化、加速到成长各个阶段的各种需求,对企业需求作出及时反应,促进企业的成长发展。第三,治理模式。从管理主体而言,典型的第二代科技园区的治理是私人性质的企业来管理园区,同时,大学或者科研院所的有关人士被邀请参与园区相关政策制定、园区业主管理、园区运营总体原则制定等。第四,创新理念。第二代科技园区的创新理念属于需求拉动型,市场主导的力量高于第一代科技园区,但在创新早期科研成果和能力开发方面的关注较少,而更多地重视创新过程的最后阶段。
(3)突出融合发展的第三代科技园区
第三代科技园区强调以人为核心,激发人的创造性为特征,是知识经济背景下的“集学习、工作、娱乐于一体的知识型社区”。与第一代科技园区突出线性创新、第二代科技园区突出链式创新不同,第三代科技园区以人才集聚为引领,以创造活力为根本使命,以网络互动创新为基础,是有效集聚各类人员、企业、网络和知识,并为之开展有效合作而创造知识生态(knowledge ecosystems)。(4)第一,区域位置。与前两代科技园区主要位于郊区不同,为更具有竞争性、吸引力和可持续性,第三代科技园区更多融入城市区域空间,以其特定职能和专业化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本地、区域甚至全球的创新活动。同时,第三代科技园区超越了现有园区固定空间边界,作为创新的催化剂,有效地嵌入城市结构。第二,主要功能。与第一代、第二代科技园区相似,第三代科技园区由专业人士、专家有效运作,充分发挥其在创新中的作用。第三代科技园区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途径有效推动官产学研之间的互动,加大创新力度,促进整体社区财富的增加。但第三代科技园区的职能并不局限于此。由于位于中心城区,成熟的第三代科技园区提供更为广泛的、更为多样化的创新服务。如果管理有效,第三代科技园区将能够创造比第一代、第二代科技园区更加广泛的创业活动。同时,第三代科技园区能够在整体经济中提供有效培育创新的管理模式,它能成为创新的推动因素,能够对城市区域的创业文化的形成产生更深远的影响。第三,治理模式。第三代科技园区的管理是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长期的合作,有关科技园区的战略决策是共同决策的结构,日常运作有高度专业化的有限公司负责。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包括邻居代表,也可以参与到主要投资的准备工作中来。第四,创新理念。第三代科技园区的创新理念是以集聚为导向的互动式创新(cluster-oriented interactive innovation)。它既包括“科技推动”因素,也包括“市场拉动”因素。与线性创新模式不同的是,第三代科技园区强调运用更有效的网络,促进官产学研的互动。
2.新加坡建设第三代科技园区、引进科技人才的实践
1991年,政府科技规划中提出建立纬壹科技园,目的是创造一个有视觉冲击的理想社区,集学习、娱乐、生活于一体,激发人才的灵感。纬壹科技园属于“强政府推动”的科技园区,政府有意将其发展成为知识社区。初始阶段是人才的引进和高端物理环境的打造,为社会成员之间的“自发的创造”打下基础。网络进入第二阶段后,园区一方面关注人才环境的建设,吸引高端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内部网络——建设社区、协会、非正式交流平台等软性环境。丰富原本相对贫瘠的社会资本,消除交流壁垒,通过提供便利的方式提高园区的创造力。
(1)纬壹科技园区为引进科技人才提供了完善的设施
纬壹是按照规划蓝图建立的,科技局负责提供研发设备和优惠政策,裕廊集团负责园区的整体开发。根据发展蓝图,纬壹共有六个公共平台,已规划实施的有“交流广场”(Xchange Square)、“生命科学交流点”(Life Xchange)及“中央交流点”(Central Xchange)。这些平台都实现了工作环境、学习环境和娱乐环境的有机融合。其中,“交流广场”是集商业、公共部门和私人企业合作的中心,金融和其他服务业供应商,企业总部,商业酒店和服务公寓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综合性社区。“生命科学交流点”——启奥园,是作为生物医药领域的核心区,是生物领域公共研究院、私人研发公司和跨国公司的主要活动空间。“中央交流点”——启汇城,是资讯科技和媒体进行海外联合研究与开展商业活动的首选地点。这一阶段,政府通过促进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和娱乐环境的融合,构建了知识社区的物理环境。
(2)纬壹科技园区集聚大批高端人才
高端创造性人才是纬壹的核心因素。一方面,园区有著名的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商学院、东陵信托学校和南洋理工大学;同时邻近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科技园等院所。另一方面,卓越的物理环境和宽松的科研政策吸引了众多高端人才,如生物医学研究领域权威、克隆多莉(Dolly)绵羊的幕后功臣之一艾伦·科曼博士(Alan Colman)、德国知名癌症研究专家乌里希博士(Axel Ullrich)及美国癌症研究专家斯图尔特(Colin Stewart)博士等。纬壹成功之处在于新加坡的生物研发政策,允许人才在此进行自由的研发,满足他们的学术追求。
(3)纬壹科技园区为知识共享提供良好的空间
为了激发园区的创造力,纬壹科技园可以提供多种便利途径促进隐性知识的传播:一是提供宽松的科研环境,鼓励世界顶级人才进行研究合作;二是开展各种非正式的交流活动以便于隐性知识的传播;三是积极组建校友会等团体,建设信任的合作网络。
为了推动应用研发活动,政府提供各项专用的基础设施,而香港科学园便是其中旗舰项目之一。政府已预留了22公顷的土地,分三期发展,让科技公司能进行应用研发、新产品开发及设计工作。香港科技园公司于2001年5月成立,致力为以科技为本的公司及活动提供一站式的基础支援服务。科技园公司针对产业界在不同阶段的需要,提供全面的服务,包括通过培育计划培育新进的科技公司、在科学园内为应用研究提供各种设备及服务,在创新中心建立设计组群,以及在工业村内为生产工序提供土地及设备。科学园提供先进的实验室及共享设施,有助减低研发公司进行产品设计及开发的资本投资,让新产品能以较低成本迅速打入市场,有关设施包括集成电路设计中心、集成电路开发支援中心、香港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材料分析实验室、无线通信测试中心、固态照明实验室、香港RFID中心及新成立的生物科技支援实验室和太阳能技术支援中心。
科技园公司挑选租户的准则,是有关公司需把新的资金和人力资本带进科学园,为香港培育研发人才。租户和参与科学园培育计划的新成立公司亦可以具竞争力的价格,使用各项先进的设施,并从中得益。
以数码港和科学园作为中心,香港汇聚了世界各地的高科技公司和专业人才。资讯及通讯科技业各范畴的人员和本地大学的研究人员可通过数码港和科学园发挥协同作用,并建立伙伴关系。
自20世纪50年代斯坦福大学建立全球第一个科学园区以来,“科学园区”的经验在各地一再被复制。台湾也于20世纪80年代设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此后,又分别于1997年和2001年设立了南部科学工业园区和中部工业园区。目前,三个园区的产业已形成“北IC、中纳米、南光电”的格局(表5-1)。
表5-1 台湾竹科、中科、南科背景资料
资料来源:新竹科学园区(http://www.sipa.gov.tw/);中部科学工业园区(http://www.ctsp.gov.tw);南部科学工业园区(http://www.stsipa.gov.tw/)。资料日期截至2010/7/31。
1.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及其人才引进
1976年5月,台湾正式决定设置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并将其纳入“六年经建计划”。同年9月,蒋经国指示经济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国科会”共同筹备科学工业园区。1980年12月新竹科学工业园在邻近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所在地新竹市正式设立。自此,台湾当局已投入新台币860亿元于园区的软硬件建设。目前,新竹科学园区辖属6个基地,分别是新竹、竹南、铜锣、龙潭、新竹生医与宜兰,总开发面积1342公顷,目前新竹、竹南及龙潭园区已有厂商进驻并开始营运。截至2010年年底,入区营运厂商计449家,员工13.65万人,年营业额新台币1.1869万亿元,实收资本额达新台币1.813万亿元,已成为台湾新兴产业重要的生产重镇,对促进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和台湾经济转型起到了重要作用,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也被誉为世界上最成功的科学工业园区之一,也是世界十大科学工业园区之一。
图5-2 台湾新竹人才回流情况
资料来源:《台湾人才回流的趋势——高科技产业为例》,载蔡青龙、戴伯芬:《人力资源与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中央大学”台湾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新竹科学园区管理局2005年。(www.daowen.com)
表5-2 2002年新竹科学园区厂商设立背景
资料来源:新竹科学园区管理局。
图5-3 1996—2004年外籍科技人才在新竹科技园区人数与成长率 单位:人
资料来源: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2005年。
2.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引进海外人才的策略
新竹科技工业园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园内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直到产生了国际知名的大企业集团,形成了以高科技产业为主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成为台湾引进海外科技人才的重要节点,其发生机制有几点值得关注。
(1)明确的引才策略
在设立之初,新竹的宗旨是,建立台湾高品质的研发、生产、工作、生活、休闲的人性化环境,吸引高科技人才,引进高科技技术,建立高科技产业发展基地,促进台湾产业升级,可见,引进海内外科技人才是新竹科学工业园建设、发展的重要策略。新竹在吸引海外科技人才上主要依赖以下几个途径:
一是坚持国际化取向,通过吸引外国企业落户园区或引进海外技术带动海外科技人才引进。新竹科学工业园一方面鼓励外国企业在园区内开发技术,因而积极吸引美国休斯航空、通用电气、日本三洋电机等跨国企业以合资、合营等方式入驻园区;另一方面,通过购买外国专利技术、与外商建立策略联盟的手段,在合资、技术交流、共同研发、相互技术授权等活动中,凸显具有国际背景的科技人才的价值,加大对海外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
二是积极吸引海外学人携带技术回台创业。20世纪90年代台湾解严,大批于80年代赴美的海外学人开始呈现回移趋势。新竹科学工业园抓住这一趋势,制定了大量优惠政策,为海外学人提供了与美国相似的生活环境,甚至超过了美国同类人员的工资水平,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促使台湾岛内在硅谷创业的先驱者大量归台。据有关统计,在美国留学的工程师当中,超过30%返回台湾;而且回归的海外人员,由于大多在海外(主要是美国)的教学科研机构受过良好训练,很多人还在大企业从事过高科技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不少人直接来自美国硅谷),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管理能力,他们将最新的技术、资本及管理经验传送到新竹。一方面不乏像张忠谋创造台积电奇迹,加之台湾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海外学人具有示范效应;另一方面也造成技术研发人员紧缺,为引进人才提供了需求基础。
(2)独特的知识生态
独特的知识创新生态为引进吸引海外科技人才、促进其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首先,新竹科学园区科研机构以及大学对新竹科技工业园的技术创新作用显著。地跨新竹县、市,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交通大学等学术研究机构环立,同时,园区内设有数个台湾重点研究机构,除了财团法人同步辐射研究中心之外,另有“国家”实验研究院,包含高速网络与计算中心、太空中心、集成电路系统设计中心、纳米元件实验室、仪器科技研究中心、“国家”卫生研究院及台湾动物科技研究所。这些知识机构是新思想、新创意的来源,同时,充裕的学生特别是研究生,为海外学人回台创业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此外,对园区从业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提供了必要的支援。
其次,“硅谷—新竹”知识链接。由于大批在美国接受教育且在硅谷具有工作经验的工程师返回台湾、集聚新竹,促成了萨克森妮安(A.Saxenian)所谓“硅谷—新竹的知识链接”的建立(5),即具有两地工作经验的工程师组成了一个联系紧密的团队,进而带动企业家、管理人员和风险投资家加入的将硅谷、新竹紧密联系在一道的更为广泛的社会网络。这一机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为海外学人创造巨大的发展机遇,得以在技术知识、资本、信息转移过程中发现新机遇、开拓新市场,进而增加向新竹集聚的动力;另一方面,由于与世界创新最前沿的硅谷保持动态、同步的连结,从而避免了返台后与知识中心隔绝、技术生命周期缩短的现象发生,减少了返回的阻力。
(3)前沿的产业领域
新竹园区产业范围广泛,涵盖集成电路(IC)、通讯、电脑、光电、精密机械和生物科技六大领域。早期台湾IC产业从封装、制造起家,直至台积电首创全球专业集成电路模式后,带动产业上、中、下游和外围支持工业蓬勃发展;电信工业,已由早期纯粹的OEM代工角色,发展至具备技术开发能力和自有品牌;网络与通讯产业也在全球化趋势以及电信自由化政策带动下逐步成长;光电产业借由大规模的资本和人才投入,以及与国际大厂技术合作、战略联盟等模式,形成与日、韩竞争的格局;精密机械产业由无到有,至今已粗具规模;新兴的生物科技产业在当局有计划的培植下,成长迅速。
(4)政府的推动作用
与硅谷突出市场机制不同,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属于政府导向的管理机制,在区域开发目标、政府角色、公共投资、项目、合作模式、创新等方面多由政府强烈的影响。(6)首先,台湾当局直接介入新竹科技园的规划,通过投入大量资金和服务,为园区配备了一流的基础设施,创造了优良的人居和产业发展软环境,这对引进海外人才工作、创业、发展影响重大。其次,在园区企业发展、人才引进方面,政府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土地厂房优惠政策,建立低息贷款、科技资助资金、财政资助等多元化融资体系和奖励政策等,新竹园区还给技术投入者以最大的利益,规定以技术作为股份投资,其作价最高可达投资总额的25%,这些为吸引海外人才增添了拉动的力量。再次,台湾当局通过颁布《科学工业园区设置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和制度,对新竹园区进行科学和规范化的管理。
1.张江高新科技园区
1991年3月,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成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1992年,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始建设,并与漕河泾开发区合称为“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一区二园”格局。之后,上大科技园、中纺科技园、金桥园、嘉定园等其他4个园区陆续成为其组成部分,于1998年形成了目前“一区六园”的格局。1999年,上海市委七届四次全会作出了“聚焦张江,建设上海面向21世纪高科技产业基地”的战略决策,确定了以建设张江高科技园区作为重点的高新区发展目标。2006年,国务院同意“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整体更名为“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了凝聚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力量,将2001年建立的上海紫竹科学园区以及2007年设立的杨浦知识创新基地,陆续纳入张江高新区管理范畴,形成了目前“6+2”的“一区多园”发展格局。
尤其是实施“聚焦张江”战略和推进高新区“二次创业”以来,上海张江高新区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已经成为上海创新发展的重要基地,形成的集成电路、软件开发、生物医药、通信设备制造等特色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形成了较强的竞争力。这片44.2平方公里的创新创业热土,已吸引184个世界500强企业入驻,聚集了各类研发机构800余家、企业近万家,其中300多个是外资研发机构,形成了良好的自主创新生态环境。目前,张江高新区的高技术产业产值占上海市的60%以上,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数量占全市55%以上,2010年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占全市的20%以上,成为上海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2010年,张江高新区“一区六园”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618.77亿元,增加值1339亿元,上缴税收441.8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技工贸收入183.85亿元,位列全国高新区前茅。以不到全市工业用地的2%实现工业增加值1057亿元,约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六分之一。
2011年1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继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之后批准的第三个国家级示范区,这为集聚海外科技人才,开展人才引进政策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2.留学人员创业园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上海市人事局与部分区县人民政府先后共建了张江、嘉定、漕河泾、莘莘学子、虹桥临空、科技创业孵化基地、宝山、莘闵、徐汇、杨浦知识创新区等10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区。这些园区不仅为留学生创业提供创业场地和开办企业时的一条龙服务,还提供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比如在浦东新区的张江留学人员创业园区,除了可享受国家以及上海市的有关资金、基金资助外,还可申请浦东新区的海外留学生创业基金、科技创业资助资金、科技发展基金、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等多种基金支持,以及张江高科技园区自身设立的创业资金支持。2005年,经市政府和国家人事部批准,上海以张江留学人员创业园区为主体,联合所有的创业园区,成立“中国上海留学人员创业园”,整合各种服务资源进入园区,完善孵化功能,为留学人员提供更加全面的创业服务。
表5-3 上海留学人员创业园
3.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近年来,上海为积极配合世博会、载人航天、大飞机研发等重大工程,设立了一批重点引才引智项目。上海还着力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创建。2009年上海首批共有9家单位入选国家级人才基地。其中,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宝钢集团公司、复旦大学5家属于中央在沪单位,张江高科技园区、杨浦知识创新基地、上海紫竹科学园区、上海国际汽车城属地方园区类基地,大大增强了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