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四地引进海外高科技人才策略有几方面

四地引进海外高科技人才策略有几方面

时间:2023-05-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顶尖、杰出人才在引进海外高科技人才中的价值顶尖、杰出人才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引领效应。T1杰出人才类主要面向本领域中世界领导者;体现出杰出能力、有可能成为本领域世界领军人物。尽管身份不同,但两者多将引进顶尖、杰出海外科技人才放在首要位置。

四地引进海外高科技人才策略有几方面

1.顶尖、杰出人才在引进海外高科技人才中的价值

顶尖、杰出人才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引领效应。顶尖、杰出人才本身含有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是引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关键变量,对城市、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起决定性作用。其次是明星效应。在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的情况下,一部分高层次人才会以明星科学家所在地作为流动决策重要依据,因此,争夺、竞逐顶尖、杰出人才并非限于其本身。再次是集群效应。优秀人才在城市或地区的聚集,会进一步推动更多的人才接踵而来,进而形成学术圈或技术生态,进一步推动发展形成持续动力。此外,还有规模效应。高端人才在能够提供有品质生活的城市集聚之后,城市将会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而获得人力资源的规模效应,这样会影响为厂商的跟进以及投资的涌入。(1)因此,各国、各地多将顶尖人才的吸引,作为引进人才的重中之重。

美国面向顶尖、杰出人才发放EB 1优先人士签证,不需要进行劳动力市场测试和申请劳工证,可获得永久居留礼遇。EB 1第一类是指科学、文艺教育、商务或体育方面具有非凡才能,在国内国际赢得持久声誉,并通过各种文件证明其取得的成就得到业内公认的外国人(Extraordinary Ability Aliens)。EB-1第二类是指杰出的外籍教授和研究人员(Outstanding Professors and Researchers),即在国际公认的某一学术领域有卓越声誉,有至少三年的在学术领域从事教学或研究的经历,而且进入美国是为了在大学或高等教育机构担任终身职位,在学术领域从事教学工作;在大学或高等教育机构担任相应职位,从事某领域研究工作;或为了在某一私人雇主的部门或机构任职,从事研究,但是该部门或机构必须至少雇佣三名全职人员从事研究,并且已经在某一学术领域取得成就。EB-1第三类是指跨国公司的外籍执行官或者经理。英国卡梅伦政府新的移民政策,严管tier1计点制度,在暂停tier1(综合类)、调整和改革tier1(投资类)和tier1(创业类)的同时,新增“杰出人才”系列,积极吸引科学、文化领域具有国际声誉或者在未来能够获奖的优秀人才。T1杰出人才类主要面向本领域中世界领导者;体现出杰出能力、有可能成为本领域世界领军人物。T1杰出人才类不需要雇主的提议,但要通过指定能力鉴定机构(competent body)鉴定。2011年4月6日起至2012年4月5日,T1配额为1000名,其中700名为科学领域杰出人才,300名为人文领域杰出人才。

2.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台湾上海在引进顶尖人才中的实践

从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台湾、上海的实践来看,四地都把吸引顶尖、杰出人才作为引进人才项目(计划)的优先选项。

(1)新加坡吸引世界顶尖科学家

在引进世界顶尖科学家方面,新加坡并没有专项引进计划。但从引进效果来看,新加坡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成功吸引了大批世界顶尖科学家赴新工作,包括荷姆斯教授(Edward Holmes,原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副校长)、朱蒂斯教授(Judith Swain,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刘德斌教授(Edison Liu,前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临床研究主任)、尼尔·科普兰(Neal Copeland)和詹金斯(Nancy Jenkins,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拉达教授(Sir George Radda,医药研究理事会,前行政官)、贝拉克莫尔教授(Colin Blakemore,英国医药研究理事会)、乌里希(Axel Ulrich,德国马普学会生物化学学院)、科里斯基(Philippe Kourilsky,法兰西学院)、诺贝尔奖得主布伦纳教授(Sydney Brenner,索克生物科学研究所)、伊藤嘉明教授(Yoshiaki Ito,日本京都大学)等。

(2)香港“优秀人才入境计划”

香港在吸引杰出人才方面的重要举措,就是2006年通过的实施《优秀人才入境计划》。这一计划的指向性十分明晰,即吸引世界各地精英赴港定居,弥补香港发展知识经济高附加值经济的人才荒,进而增强香港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优势。

从内容来看,《优秀人才入境计划》是一项面向中国及海外、设有配额的移民吸纳计划。该计划采取两套计分甄选机制,分别是“综合计分制”和“成就计分制”。其中,用于引进具备超凡才能或技术并拥有杰出成就人才的,是成就计分制度。在实践中,如果申请人曾获得诸如奥运奖牌、诺贝尔奖、国家/国际奖项等杰出成就奖励,或申请人可以证明其工作得到同业肯定,或对其界别的发展有重大贡献(例如获业内颁发终身成就奖),(2)可获满分或进入快速通道。作为礼遇,他们无需获得本地雇主聘任即可在港定居。当然,香港在引进这类人才进程中坚持宁缺毋滥、严格把关的原则,优才计划实施4年,申请人数有4566人,但经过严格的评审筛选,批准接纳的境外高端优秀人才有1678人,每年引进的人数远低于1000名的年度配额。

(3)台湾引进研究学者人才、客座科技人才

台湾“国科会”先后制定了《“国科会”补助延揽研究学者作业要点》、《“国科会”补助延揽客座科技人才作业要点》等办法。前者适用公私立大专院校及公立研究机构以及经“国科会”认可的财团法人学术研究机构,意在引进有关包括从顶尖学者、科技人才到博士后研究人员在内的各类科技人才,使之成为引进单位一员,充实学术研究力量;后者面向的机构包括大专院校及公立研究机构、经“国科会”认可的财团法人学术研究机构以及主管科技政策执行、从事科技政策规划、研究或管理等政府单位,重点是引进优秀科技人才以客座身份,通过短期来台讲学、指导研究或担任咨询顾问等形式,参与科技研究计划、担任特殊领域教学或协助推动科技研发及管理工作。

尽管身份不同,但两者多将引进顶尖、杰出海外科技人才放在首要位置。《“国科会”补助延揽研究学者作业要点》特设“国科会”讲座项目,主要面向诺贝尔奖得主、国家科学院院士或具备相当资格的专家、学者;现任或曾任海外著名大学教授或研究机构的研究员,最近五年内有研究成果发表,为国际所推崇者;在学术上有崇高地位具国际知名度,而为岛内学术界所无者;在应用科学或技术上有特殊成就,并曾在海外担任相同性质工作一定期间者。享受的待遇包括:以随到随审方式受理申请“国科会”补助,“国科会”每月补助14万元至25.2万元新台币工作酬金,依据路程不同给予本人(或配偶)来台单程机票最高7.6万元新台币补助等。《“国科会”补助延揽客座科技人才作业要点》特设讲座人员项目,包括特聘讲座、讲座教授两种,其中特聘讲座,主要吸引诺贝尔奖得主,或者国家科学院院士且具国际声望者,但限海外科技人才,其教学研究费的支给,最高得以其原海外服务单位待遇标准支给;讲座教授限海外科技人才,现任或曾任大学讲座教授,最近三年内有研究成果发表为国际所推崇者,其补助标准与“国科会”讲座研究学者待遇略同。

表3-1 “国科会”补助引进研究学者、客座科技人才(顶尖、杰出人才)


(4)上海吸引顶尖人才的相关项目

在国家层面,上海吸引海外杰出人才的项目、计划主要有中国科学院的“百人计划”杰出人才计划、知名学者计划和教育部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

“百人计划”是中国科学院1994年启动的一项高目标、高标准和高强度支持的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该项目原计划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中,以每人200万元的资助力度从国外吸引并培养百余名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中科院以科学(工程)中心、开放实验室、青年实验室等为主要基地,按需要招聘人才,受聘后,中科院根据学科(工程)发展需要和本人条件,给予较强的一次性启动经费,主要用于购置必需的仪器设备、本人住房等。在入选人员的工资待遇,除按国家规定发给的外,中科院将予特别津贴,津贴额度视具体情况确定。1994年,朱日祥、曹健林、卢柯等14人成为首批支持对象。十几年来,“百人计划”为中国科学凝聚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从海外引进的杰出青年人才上千位。

中国科学院出台《关于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和招聘海外知名学者的管理办法》,目标在创新三期计划引进500名左右的杰出人才和招聘200名左右的知名学者。其中,“杰出人才”计划引进到中科院长期工作的海外杰出人才。引进杰出人才,应是具有中国国籍的公民或自愿放弃外国国籍来华或回国定居的专家学者。同时,还需具备以下基本条件:具有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后有连续4年以上海外科研工作经历,一般应在国外获得助理教授及以上职位或其他相应职位;独立主持或作为主要骨干参与过课题(项目)研究的全过程并做出显著成绩;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能把握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具有长远的战略构思,能带领一支队伍在国际科学前沿从事研究并做出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成果;在本学科领域有较深的学术造诣,作出过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在重要核心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有影响的论文,或掌握关键技术、拥有重大发明专利等,其研究水平足以担当招聘单位的学术带头人;恪守科学道德,学风正派、诚实守信、严谨治学、尊重他人,具有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而艰苦创业的奉献精神。

招聘海外知名学者(以下简称“知名学者”)计划是指招聘短期来中科院工作的海外知名学者。知名学者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在海外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获得副教授或相当于副教授及以上职位;取得过国际同行公认的重要研究成果,发表过多篇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或掌握关键技术、拥有重大发明专利等;能够把握学科发展方向,提出创新性构想,并能够带动研究团队作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确保在受聘期间能经常参加团队实质性的合作研究,并且每年回国工作时间累计不少于3个月,受聘期间不得在国内其他单位兼职;诚实守信、学风正派、乐于奉献、崇尚科学精神,愿意通过合作,促进科学发展,实现为国服务。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香港爱国实业家李嘉诚先生为提高中国高等学校学术地位,振兴中国高等教育,共同筹资设立的专项计划,包括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岗位制度和长江学者成就奖。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直接关怀和高度重视下,在中央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高等学校和长江学者们的共同努力,“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成效显著,硕果纷呈,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和普遍好评,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高层次人才计划。

从上海地方层面,2008年上海启动了“3100工程”,意在用3年时间从海外引进约100名处于国际前沿、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家、技术专家、企业家等国际领军人才,为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战略目标服务。

1.专业人才在引进海外高科技人才中的价值

具有学历、专门技能的专业人才是各国人才竞逐的主要部分。例如,美国在签发永久居留签证中专设了EB-2专业人才签证,专门用于从事具有高等教育学位的行业的外国人或具有才能的外国人,包括在科学、文艺、贸易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外国人,也包括具有高学历外国专门人才。对他们的引进,各国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有较高的学历或专业以及经验要求;二是对专业人才的学历、专业资格有一定的筛选甄别机制;三是出于对国内劳动力市场的保护,大多建立了工作许可制度,能否取得工作签证,直接与其入境相关。

2.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台湾、上海引进海外专业人才的实践

(1)新加坡引进海外专业人才:基于月薪的就业准证制度

在引进海外专业人才方面,新加坡没有政府直接推动的人才引进项目或计划,而是重在专设就业准证,为全球各类具有专业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敞开大门。

对于专业人才,新加坡建构了基于月薪的就业准证制度。该制度规定,用人主体为引进人才提出申请,分设P1准证、P2准证和Q1准证。其中,P类准证适用于有意从事高层次管理、行政管理或专业技术工作的外籍人士。申请P1准证的,基本月薪必须超过7000新加坡元;申请P2准证的,基本月薪必须介于3500到7000新加坡元之间,且拥有新加坡认可的大学文凭;申请Q1准证的,基本月薪必须超过2500新加坡元,且拥有新加坡认可的大学文凭。

获得就业准证且有稳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满足一定条件可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才计划(Professional,technical personnel and skilled workers scheme,PTS)获得永久居留权。申请者年龄必须在50岁以下,配偶及年龄在21岁以下的子女也可随迁、获得永久居留权。一般到新加坡工作6个月即可申请成为永久居民,可享受租用或购买政府组屋、子女教育享受公民待遇、父母可申请眷属签证(dependant's Passess)在新加坡长期居留。

(2)香港引进海外专业人才

香港吸引海外专业人才的路径,主要有三个:

第一,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所谓非本地毕业生,是指来自香港特区以外而在香港修读经本地评审全日制课程而获得学位或更高资历的人士,其中毕业日期(即毕业证书所载日期)起计的6个月内属于留港;在毕业日期起计的6个月后递交回港就业申请,则属于回港非本地毕业生。对于应届非本地毕业生如有意申请留港工作,无需在提出申请时已觅得工作,只须符合一般的入境规定,便可留港12个月,而不受其他逗留条件限制;回港非本地毕业生如有意返港工作,须在提出申请时先获得聘用。在符合一般的入境规定下,他们便可留港12个月,而不受其他逗留条件限制。

第二,一般就业政策。非中国内地居民的海外专业人士如具备香港所需而又缺乏的特别技能、知识或经验,或能够对香港经济作出重大贡献,香港通过一般就业政策渠道吸引其赴港工作。香港对这类海外专业人才在学历、专业资格、聘用情况等方面有具体要求。在学历、专业资格方面,须具有相关范畴学士学位,或者在特殊情况下须具备良好的技术资格、经证明的专业能力及/或备有文件证明的有关经验和成就。在工作聘用方面,这类人才已由用人单位确实聘用,从事的工作须与其学历或工作经验有关,且难以轻易觅得本地人担任,薪酬福利须与当前香港的市值工资大致相同。2010年,共有26881名海外专业人士根据一般就业政策获准赴港工作。

表3-2 香港通过一般就业政策引进外籍人才


资料来源:香港特别行政区入境事务处。

第三,输入内地人才计划。2001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面向中国内地专业人才实行“输入内地专业人才计划”。与“优秀人才计划”较专注于创新和研究工作不同,输入内地专业人才计划侧重协助处理企业当前的人才需求。起初,该计划只适用于信息科技与金融服务两个行业。2003年,香港启动“输入内地人才计划”,意在吸引具有认可资历的内地优秀人才和专业人才,满足香港人才需求,提高香港在全球化市场的竞争力。输入内地人才计划采用一般就业政策的审批准则,对引进对象在学历、专业资格、工作聘用上有明确的要求。该计划的特点是没有预定配额,由市场需要决定,不受行业类别限制,同时,该计划还将企业内部调派高级人员及专业人才赴港工作也纳入引进范围。据香港入境事务处统计,2010年通过该计划获准赴港工作的优秀人才和专业人才共计40933名。

上述三项计划的共同特点在于属于条件管理,没有配额限制,也不限行业。这些计划除适用于商界及金融界的专业人士外,同时也适用于艺术、文化、体育以至饮食界的优才和专才,以巩固香港作为亚洲国际都会的地位。

(3)台湾引进海外专业人才

第一,台湾引进海外专业人才主要路径。

台湾引进科技专业人才主要有两个路径:一是对科学家、学者的引进,这主要由“国科会”牵头,主要体现在《“国科会”补助延揽研究学者作业要点》、《“国科会”补助延揽客座科技人才作业要点》有关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客座正教授、客座副教授、客座助理教授以及客座专家等方面。二是企业对外籍科技领域专家的引进。20世纪60年代,台湾鼓励外商投资,即有外籍专业人才赴台工作。1992年,台湾公布《就业服务法》以后,形成以“劳委会”通过外籍专业人员聘雇许可为主的管理格局。

第二,“竞逐引进国际专业人才”计划。

2006年,台湾提出了《竞逐引进国际专业人才》子计划,该计划是融合科学家、学者、外籍专业人才在内由多个部门推动的综合性计划。《竞逐引进国际专业人才》计划,主要任务是增聘生物技术纳米、光电等重点领域应用科技人才参与应用研究,协助岛内企业每年引进海外科技人才,积极引进海外资深专业人才赴台,引进“客座人才”及“博士后研究”人才,规划扩增引进新兴国家高层次人才。(3)

第三,引进大陆地区科技人才。

在引进外籍专业人才的同时,随着两岸交流的增多,台湾也开始重视对大陆地区专业人才的引进。在这方面,具体有两个针对性的专案计划。

一是《补助延揽大陆地区科技人士作业要点》。台湾“国科会”于1997年制订该计划后,又分别于1999年、2001年两次修改,主要引进包括大陆地区或由大陆地区至海外具有学术地位的科技人员,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研究讲座,通常为未满70岁的国际知名学者专家,以其学识及特殊技术经验指导或担任研究计划的咨询顾问或特殊领域教学者。第二类是客座人员,一般指未满65岁的大陆地区或由大陆地区前往第三地区的学者专家或65岁以上未满70岁具有特殊技术的专家,以其学识及特殊技术经验,全时担任科技研究计划或特殊领域教学者,包括客座教授(客座研究员)、客座副教授(客座副研究员)、客座助理教授(客座助理研究员)。第三类是客座专家、博士后研究等。

表3-3 引进大陆地区科技人士

表3-4 引进大陆地区科技人士补贴

二是引进大陆产业科技人才。引进大陆产业科技人才,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赴台从事产业科技活动的科技人才。引进这类人才的法规主要是1995年台湾当局发布的《大陆地区人民来台从事经贸相关活动许可办法》。在《大陆地区专业人士来台从事专业活动许可办法》(1998年发布、2002年专门增列了《产业科技人士来台之规定》,后又多次修订)以及《跨国企业自由港区事业台湾地区营业达一定规模之企业邀请大陆地区人民来台从事商务相关活动许可办法》(2003年,后修订为《跨国企业内部调动之大陆地区人民申请来台服务许可办法》)、《大陆地区人民来台从事商务活动许可办法》等。这类人才内部又可细分为甲、乙、丙三类,其中甲类系指短期产业科技活动,即系指会议、演讲、研习、技术指导等活动为主,乙类主要来自大陆地区从事产业研发或产业技术指导等长期产业科技活动,丙类主要指来自第三地从事产业研发或产业技术指导等长期产业科技活动的大陆科技人士。截至2009年2月底,累计审核3788人次。第二种是在技术引进中含有的科技人才。即为引进大陆地区有关技术而引进大陆地区技术人才来台指导或从事与技术引进有关的研究开发事项。这是依据《大陆地区产业技术引进许可办法》引进技术附带的人员,截至2009年2月底累计核准87例,205人。

表3-5 台湾引进大陆科技人才的有关计划


(4)上海吸引海外专业人才的实践

上海吸引海外专业人才引进集中体现在对外国专家的引进上。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按照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加强推广、稳步发展的原则,加大对外国专家的工作力度,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吸引和使用外国专家工作格局,为建设“四个中心”提供了充沛的国际先进的技术和智力资源。

“引进国外智力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外籍人才的引进力度。在引进重点方面,外国专家工作领域由过去主要集中在高校开始逐步转向深入上海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各行各业中,聚焦在重点工程项目和科技攻关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上海化工区、磁悬浮列车、东海跨海大桥、洋山深水港、F1赛车场、上海口岸通关数据处理平台建设(大通关)等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都引进了外国专家帮助解决关键技术难点。

1.高科技移民回归在引进海外高科技人才中的价值

总的来看,基于历史的原因,亚洲往往是美欧发达国家技术移民的来源地。例如,流向美国的科技人才,来自亚洲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比例最大,占49%。在亚洲,印度输出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最多,其次是中国(分别为16%与11%);而如果以拥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为计,中国大陆占的比例最大为22%,台湾地区占4%。(4)



图3-1 2003年在美国生活拥有科学、工程学位的外国人比例(根据出生地)
资料来源: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10.

另外从增长的情况来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报告显示,2007年在美国来自中国大陆的研究人员超过140万人,比1995年增长了1.73倍,接近美国本土的研究人员,也接近欧盟27国在美研究人员的总和。同时,新加坡和台湾地区赴美工作的研究人员也占据一定比例,且呈增长趋势。

从移入地的角度来看,大量的高科技移民为美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尖端科技开发与创新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外国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才是美国经济与科技保持强大地位的源泉。从移出地,尤其是致力于人才回流(brain drain)或者人才环流(brain circle)的国家或者地区而言,尽管一度受到人才流失的影响,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种长期的投资。首先,高科技移民接近先进技术、尖端前沿,在实践中掌握对创新至关重要的内隐知识(tacit knowledge),在历练中习染了国际运作的经验,有效地引进这些人才回归,对缩小技术差距、追赶和跨越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其次,在境外的高科技移民往往具有知识中心、创新前沿,能够为成为流出地掌握外部最新信息的桥梁,同时,也是移入地开拓市场的重要渠道。茨威格(Zweig)问卷调查显示,在美国硅谷工作的中国大陆的工程师与中国的朋友、同学、商业机构进行着技术信息交流的活动,尽管不是相当频繁,但有时关键性信息的沟通,对于确定研究发展、拓展商业机会是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再次,高科技移民基于在发达地区的工作、研究,往往已经与全球网络建构良好的互动关系,将他们引进,有助于移出地嵌入全球网络,相互交流合作,为今后融入网络、培育网络新的增长点开辟道路。更重要的是,这部分人才与移出地存在心理、情感以及家庭的纽带,其引进的成本相较于其他人群要低,成功率可能更高。

2.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台湾、上海吸引人才回归的实践

(1)新加坡鼓励移民回流的实践

早先,新加坡人才外流的原因归纳起来,既有诸如谋求更好工作、更高薪酬的经济原因,也有严苛的教育制度因素,还有追求更理想生活、更丰富人生经验等方面的因素。(5)随着新加坡经济快速发展,出于经济性需求和情感性需求,很多迁移到海外的新加坡人开始将回归作为一种发展的策略。

为吸引人才回归,同时,也是为缓解人才流失的问题,新加坡开始认识到鼓励海外移民回归问题的重要性。但在策略上,新加坡政府尚没有专门的项目和计划,而是在整体环境上多做文章。首先,新加坡政府提出“重建新加坡”(remaking singapore),通过结构性调整,创造一个更加民主多元、国际化的社会。在重建过程中,新加坡摆脱过去工作沉重、生活单调、为事拘谨的形象,突出培育海外移民与新加坡的情感联系,使之将新加坡作为落地生根的理想乐土。其次,新加坡政府致力于塑造生活、工作相互平衡的环境氛围,鼓励教育创新,接纳多元学习,改善法律等措施,吸引人才回归。再次,新加坡在“联系新加坡”网站上专门设置“海外新加坡人”(oversea singaporean)网页,提供工作、生活、娱乐以及回归等方面信息,并推荐相关一站式回归服务机构,提供信息、居住、教育咨询、移民签证等方面的系列服务,以方便人才回归。

(2)香港吸引移民回归的制度安排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基于经济、政治、教育等多重因素的考虑,大批香港中产阶级移民海外,其中以流入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的居多。据有关研究显示,1980年到2001年仅加拿大一国吸引香港的移民就达38万人,其中包括10万投资移民,6.4万名技术移民等。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香港海外移民出现了回归的现象。

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在2005年10月发表的《主题性住户统计调查第二十一号报告书——修读高等教育的情况》,在2004年,正在香港以外地方接受高等教育的15岁及以上人士,约有72800人。而在吸引移民回归的过程中,香港在海外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开始引起政府的关注。

《创新科技委员会》第二份报告指出,香港有一项潜在重要资产,就是大量在内地居住,或在海外进修或工作的华裔优秀人才。2008年香港策略发展委员会明确提出,政府应更加积极吸引正在海外接受教育的港人以及负笈海外的内地学生和其他海外华人回归或来港定居和工作。因为这些类别的人才具有国际视野,又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语文能力,而且文化背景与香港相若,会对香港社会有莫大助益。再者,这些内地及海外华人有机会成为香港发展与科技有关工业的一个主要人才来源。作为对该报告的回应,2009年开始香港将毕业生回港就业安排一并推出。

(3)台湾引进留学人才的实践

台湾引进留学人才的时点较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民党政府迁台初期,便由教育主管部门主导辅导留学生回“国”服务业务,继而于1955年将此业务转移到“辅导留学生回‘国’服务委员会”(简称“留辅会”)办理。1971年2月基于组织精简的理由,该业务进一步转移到“青年辅导委员会”(简称“青辅会”)办理。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及“国科会”则负责引进海外学人回台任教及研究的工作。1995年为促进产业发展需要,加速产业升级转型,经济主管部门着手协助企业引进海外科技人才来台服务,并订定工作要点,此要点为台湾正式向全球征才的宣示,可视为台湾人才招募政策的重大突破。(www.daowen.com)

第一,《延揽海外高科技产业人才来台服务专案计划》。

1995年由台湾经济部门颁布的《协助民营企业延揽海外产业专家返台服务暂行作业要点》(简称《海外专家返台服务作业要点》)。最初,海外产业专家,系指可有效解决岛内产业升级所面临关键性技术、研发管理及市场经营等问题,且现居住海外并具有台湾籍及以下相关资格的人才,取得博士学位并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者;取得硕士学位并具有7年以上工作经验者。取得学士学位并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者。补助项目包括补助费、旅费等。

《延揽海外高科技产业人才来台服务专案计划》,海外高科技产业人才指可协助解决岛内产业升级所面临关键性技术、研发管理、市场经营及科技服务等问题,且现居海外的人士,并依所学和经历资格不同,区分为第一阶、第二阶和第三阶。引进领域主要集中在半导体、光电、信息、通信、电子、电机、化学、生物技术、医药、食品、机械、运输、基本金属、纺织、石化、日用品、建材、知识服务、环境保护等19个领域。

第二,《延揽海外科技人才专案扩增驻点揽才计划》。

为提升台湾科技产业研发能量、扶植传统产业科技化,2005年“国科会”启动《延揽海外科技人才专案扩增驻点揽才计划》(简称“伯乐计划”)。“伯乐计划”的目的在于建立主动且具吸引力的海外资深专业人才引进机制,促成海外资深专业人才返台长期服务。“伯乐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每年补助25至30名资深优秀人才返台,进行短期咨询服务及参访相关人才需求单位。第二,建置相关规定、网站、办公据点,协助与服务返台人才。第三,定期赴海外宣传,并通过海外科技组的推荐与协助引进资深专业人才返台服务。

“伯乐计划”的引进对象主要为具台湾籍或曾具台湾籍;具相关领域硕士或博士学历,并超过15年(含)以上领域相关经验;在学术方面、应用科学,或技术上有特殊成就,而且为岛内产学界少有者,不包括大陆或由大陆地区前往第三地区的人士,并且已获政府相关机构经费补助者。“伯乐计划”主要领域涉及基础科学、生医科技、影像显示、数字内容、信息通讯科技、半导体、能源科技、环境、海洋与天然灾害、纳米与新材料科技、重点服务业、人文艺术等。

(4)上海吸引海外留学人员

有资料显示,从1978年到2010年底,我国有190.54万人出国留学,63.22万人回国并汇集到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科技园区工作,目前84%的科学院院士、75%的工程院院士、77.7%的部属高校校长和56.7%的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第一完成人有海外留学、工作经历。在海外,侨胞人数迅速增加,新华侨华人、华裔新生代和留学人员比重日益加大,知识层次不断提升,一大批学术造诣深厚、通晓国际规则、创新创业经验丰富的高层次人才已崭露头角并担当重要角色。据不完全统计,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几近5000万,仅在美国硅谷工作的就有6万多。(6)由此可见,海外留学人才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群体,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特需资源,如何最大限度地团结凝聚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为国服务,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上海在吸引海外留学人员上,一方面贯彻落实和积极参与国家层面的相关计划,另一方面结合自身特点启动留学人员计划和项目。

在国家层面,包括我国1985年设立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资助新近回国的留学人员,从事科技研究,支持留学人员从事重点攻关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技术研发项目等,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同时,鼓励和支持海外留学人员短期回国开展合作研究、学术技术交流、考察、讲学等为国服务活动,实现智力回归。1997年教育部设立“春晖计划”,拨出专项经费资助在外留学人员短期回国工作。2002年我国开展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试点,每年资助一批回国工作的高层次留学人才,资助额度为每人6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30万元,地方配套30万元,为人才回国后提供了一定的启动经费和生活补贴,对于切实推动国家重点行业、地区发展,造就部门、地区或行业领军人才,增强国家科技创新和国际竞争力,以及体现党和国家对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关心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2006年人事部在《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十一五”规划》(国人部发〔2006〕123号)决定实施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即每年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留学回国人员创办的企业,在创办初始启动阶段予以重点支持,以加快其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企业快速发展。2009年人社部“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简称“赤子计划”),是一项智力报国计划,组织和支持开展留学人员为国服务活动。

在地方层面,新世纪以来,上海积极推进海外人才集聚工程,设立浦江人才计划,实施引智三年行动计划。

第一,实施海外人才集聚工程。为了加快上海国际人才高地建设步伐,提高上海国际化程度,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2003年8月,上海推出了“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用3年的时间,集聚1万名海外留学人才。2005年12月1日始,上海又实施了第二轮“万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计划用2年的时间再集聚1万名高层次外国专家、留学人才和港澳台专才。据统计,在2003年8月至2007年2月的三年半时间里,两轮集聚工程成功引进了21944名海外人才,其中留学人员15420名、外国专家4791名、港澳台专才1733名。在集聚工程的推动下,上海海外人才总量大幅增加,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有力推动了国际人才高地的建设。2007年3月1日,新一轮“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工程”启动,在前两轮万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引进新时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紧缺、急需的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实现人才集聚从“量”向“质”的转变。此次集聚的重点是根据“十一五”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加大引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航天航空、装备制造、金融、航运、会展、创意产业以及文化艺术等领域高层次海外人才的工作力度,帮助解决关键技术难点,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浦江人才计划。为了进一步促进吸引海外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海外留学人员来沪工作创业初期启动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为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上海市人事局与上海市科委2005年起联合设立“浦江人才计划”,每年出资4000万元,按照“雪中送炭”的思路,向近期回国的留学人员提供工作创业启动资金支持。浦江人才计划资助对象包括科研开发(A类)、科技创业(B类)、社会科学(C类)、特殊急需人才(D类)。浦江计划资助资金来自市财政拨款,主要用途为:一是科研开发、科技创业、教学、文化艺术创作等研究费用,包括:设备购置、材料(包括试剂等)购买、分析测试、人员费用、国际交流与合作旅差费、出版物(文献等信息传播)费用、知识产权事务费等;二是申请项目的贷款贴息;三是申请者部分生活补贴;四是成就奖励;五是解决特殊困难的费用;六是其他相关费用。

表3-6 浦江人才计划对象

2005年至2009年,浦江人才计划实施4年,共吸引了2199名高层次留学人员申报,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高达96.5%。他们主要来自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具有多年相关领域的专业经验,专业涉及生命科学、工程与材料、信息科技、金融、经济、管理、法学、文化艺术、历史等诸多领域。经过层层遴选,共有849人(含团队)成功获得资助,资助金额达1.65亿元。其中科研开发(A类)466人,科技创业(B类)83人,社会科学(C类)208人,特殊急需人才(D类)92人。这些优秀海外留学人才加盟,已经初步形成了协同放大的效应,积极推进了上海经济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

第三,雏鹰归巢计划。为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跟踪和培育,上海市启动了“雏鹰归巢计划”,聚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排名前100位的著名大学,选择学习成绩优秀的我国在外留学人员,以及在国外跨国公司中担任中高级职位的海外优秀高层次人才,通过掌握信息、建立联系、加强合作、提供服务等多种形式,不断跟踪,加强培育,积极引进。

第四,归谷工程。结合实施“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还将以留学人员创业园为载体,推进“归谷工程”,启动1至2个创业示范点建设使留学人员在政府公共服务、子女入托入学、学术交流、技术公共平台共享、法律事务等方面享受高效、优质的配套设施服务,为海外留学人员来沪创业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生活环境。

第五,软引智项目。2003年,根据上海新一轮发展的新重点和新要求,积极鼓励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国外知名大学外国学生等以学位论文、学术论文或专题研究等形式,参与上海有关领域的课题研究或项目攻关。截至2003年年底,已收到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66位海外人才的正式申请。此项工作的开展,创造性地在海外高层次人才与上海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了又一座“柔性”智力合作的桥梁。

第六,上海“千人计划”。上海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上海“千人计划”)将用5至10年时间,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上海重点发展战略目标的人才需求,引进一批紧缺急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上海千人计划”引进人才一般为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在本领域有较高的知名度,得到同行专家认可,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在国(境)外著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知名实验室担任相当于副教授及以上职务的专家学者;在国际知名企业、金融机构、其他相关专业机构和国际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海外自主创业经验,熟悉相关产业发展和国际规则的创业人才;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四个中心”建设紧缺急需的,具有国际领先或国内一流专业水平的其他海外高层次人才。“上海千人计划”主要有三个引进人才的重点领域:一是依托重大专项、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创新创业基地等,重点引进并支持一批有重大发明创造或重大技术创新,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二是聚焦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业、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对人才的需求,重点引进和支持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擅长知识产权战略谋划和知识产权运作,能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实现知识产权价值最大化的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重点引进和支持一批具有优异的创业投资、科技担保管理业绩,擅长培育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投资、科技担保领军人才和团队。三是围绕加快“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需要,重点引进和支持一批国际金融、航运、贸易、经济领域高端人才以及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文化艺术大师和创意人才。

1.海外留学生、博士后:争夺明天的科技人才

索利马诺认为,包括外国留学生在内的科学家和学术人才是当前国际人才流动的主要群体,并且,吸引优秀外国留学生并鼓励其留下来工作或做研究,也和人力资源方法、就业市场方法、业务奖励方法一道,成为当前吸引和使用国际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方法。(7)古鲁兹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国家从技术移民的角度看待外国留学生吸引和使用的问题(8)。以至于有学者直接点明全球人才的竞争始于外国留学生的争夺。(9)外国留学生之所以“炙手可热”,是一系列深层次因素推波助澜的结果。

(1)克服科技人力资源供给危机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口相继退休,加上“少子化”趋势日益严重,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本国年轻人选修科学技术领域学位的人数锐减,科学家、工程师的可持续供给面临严峻危机。吸引外国留学生,增加其占科技学位份额,运用相应机制留住外国留学生中优秀的人才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工作,既可以应对科技突飞猛进对科技人力资源的需求,继续保持创新领域的全球竞争优势,同时,也可有效缓解由科技人力资源不足导致的薪酬高企、整体竞争力不足的问题。

(2)赢得潜在科技人才

相较于同年龄组群体,跨境赴海外求学的外国留学生属于具有较强“动能”的国际化人才,能在不同地域保持良好生存与发展状态,说明其是人才资源中优质部分和稀缺部分。有趣的是,外国留学生接受的主要国家,也往往是技术移民的主要目的地国。源源不断地吸引和留住外国留学生,有助于形成人才的枢纽,建立吸引人才的磁力中心,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强化或改变外国留学生的流动方向,有利于“收割”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潜在贡献者,保持与竞争对手相对优势的位置。

表3-7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人才竞争策略

资料来源:KUPTSCH,Christiane & PANG,Eng Fong(2006),COMPETING FOR GLOBAL TALENT,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3)提升移入地竞争力

外国留学生对移入地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贡献。一方面,由于新增高素质人才的加盟,移入地研究与开发、技术创新能力、经济活动能力均会得到增强。有研究表明,外国研究生每增长10%,会拉动4.7%的专利申请,5.3%的大学专利授权量,6.7%的非大学专利授权量。(10)另一方面,外国留学生可以成为本国和移入地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的重要桥梁纽带,为开辟新市场,降低风险、提高效益奠定基础。同时,外国留学生在移入地熟悉、使用或信任某些产品、服务、技术,当这些企业欲开辟外国留学生所在国市场的话,外国留学生将成为首批或忠实的客户,这将有利于产品、服务、技术的出口,开拓新的市场。此外,吸引外国留学生,不仅促进了所在国教育产业的发展,同时,还启动了一条“留学产业链”,拉动了当地房地产、商业、生活服务、旅游、交通等相关领域的发展。

(4)增加战略影响力

争夺外国留学生,还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培养学生“全球能力”,具有国际观点和视野,为国际社会作出贡献。其次,外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作为公共外交政策的“大使”,增进与各国的相互理解,建立人际网络,在东道国公共外交政策推广进程中扮演积极角色。再次,留学生回到本国往往成为重要的公众人物或领导人,将为东道国与留学生的所在国建立或改善政治或经济关系,形成战略同盟创造条件。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说,“在我们国家没有任何一种资产要比与正在我国学习的未来世界领导人建立友谊更有价值”。美国国际教育团体的报告指出,在过去的岁月里,数百万在美国留过学的人构成了我们国家了不起的善意储备。约瑟夫·奈在《纽约时报》撰文指出,苏联的倾覆与5万名1958年至1988年从美国学成回国的学者、新闻工作者、官员、艺术家充分发挥作用是不无关系的。他指出,从精英们之间的文化联系所产生的吸引力和软力量为美国的政策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11)

正因如此,各国都把外国留学生带来的政治、经济、外交效益列入政府公共组织行为的一部分,对外国留学生采取开放政策,用各种手段加大吸引和争夺学生的力度。

2.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台湾、上海引进外国留学生的实践

(1)新加坡的全球校园计划、新科研研究员奖项

第一,全球校园计划。新加坡在20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后,把吸引外国留学生作为重点突破的工作之一。2004年新加坡政府启动打造“全球校园”(Global Schoolhouse)计划,旨在使新加坡发展成为全球首要的教育服务枢纽,并且计划在2015年吸引20万名海外学生和企业员工到新加坡接受教育或培训。一方面,新加坡政府积极推动海外学生经济资助计划,每年提供60个国家科学奖学金名额、140个新学科研究生奖学金;另一方面,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积极吸引世界一流大学在新加坡办分校、开设课程,如麻省理工学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芝加哥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乔治亚理工学院、艾恩德霍芬科技大学、慕尼黑科技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斯坦福大学等16所国际知名的大学在新加坡设立了分校,进一步提高了新加坡的学术水平和地位,同时也增强了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同时,新加坡先后推出了消协保证标志、素质级标志认证、教育荣誉伙伴计划、教育寄宿计划和海外学生经济资助计划等一系列政策,保护留学生利益。此外,新加坡还鼓励留学人才及高级技术人才在国内的发展,并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新加坡为获得素质级认证的院校开通了签证申请的“绿色通道”,仅2至4周即可获签证,且无需面签。

第二,新科研研究员奖项。面对包括博士后研究人员在内的年轻研究人员,新加坡专门设立了“新科研研究员奖项”。该奖项是根据著名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研究院奖项而塑造的,目的是支持新加坡公共研究机构的年轻研究人员进行独立研究,吸引在国际上能力卓越、对本领域研究具有创造力的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给予最高50万美元的研究奖励。该奖项获得者,将获得持续的资助、优良的研究条件和基础设施,以及获得世界最顶尖生物医药研究专家指导的机会。

第三,新人才战略计划。2010年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提出《新加坡人才战略计划》,目标是到2015年把本地留学的外国学生增至15万人。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海外设立8个“接触新加坡”联络处,负责海外宣传和招聘联络工作。定期举办“新加坡职业博览会”,在全球大城市巡回展出并现场招聘。建立新加坡国际资金,资助各国人才赴新加坡访问与服务。二是3所国立大学和5所理工学院,每年到重点国家直接招收优秀学生。三是提供留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便利。外国留学生只要在当地找到用人单位,就有机会申请新加坡绿卡,获得新加坡永久居留权,父母可获得5年期长期签证,且到期后可续签。

(2)香港构建教育枢纽,吸引优秀学生赴港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发表的施政报告,勾画了发展香港成为区域教育枢纽的方针,推出一揽子措施,借此吸引更多优秀学生赴港。此举被认为,不但能扩大香港的人才库,提升人口素质,更能缔造多元化的文化及学习环境,带来新思维及新观点,扩展本地学生的视野,最终使香港发展成为区域的人才培育中心,吸引国际及内地的精英来港。

表3-8 2000—2007年香港修读教资会资助课程的非本地本科生和研究生数


资料来源:策略发展委员会吸引人才小组。

为了实现建成教育枢纽的目标,香港政府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策略:

一是放宽非本地学生名额限制。2005—2006学年开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把非本地生来港修读公费资助副学位、学位和研究院修课课程的限额,从核准学额指标的4%上调到10%,今后几年香港政府分阶段把非本地学生修读公费资助课程的限额增加1倍。

二是加强支援措施。在现行的政策下,政府会协助教资会资助院校兴建宿舍供非本地学生使用。2008年香港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奖学基金”,奖励在香港接受高等教育的优异学生;获选的非本地和本地学生每年分别可获得8万元(10250美元)和4万元(5120美元)的奖学金。此外,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于2009年推出了“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以吸引香港和海外优秀的学生在香港攻读博士学位课程;获选学生每月可获得2万元(2560美元)的津贴以及其他与研究有关的津贴。

三是继续推动发展私立大学。协助自资院校物色合适地点,作校园发展和扩建之用,以象征式或低于市值的价格批出有关用地及提供一次性补助金,支持自资及非牟利的私立大学的发展。

四是放宽工作限制。为了与世界其他发达经济体系(例如英国、美国及澳大利亚等)的做法一致,能够提升香港作为区域教育枢纽的吸引力,同时促进留学生得到宝贵的工作经验及更容易融入本地社会,香港计划让修读全日制经评审学士学位或以上程度课程的非本地学生,只要在港就学不少于一个学年,便可以在院校的安排或批准下,从事与学科有关的实习工作;同时,让非本地学生,在就学期间于校园内担任每星期不超过20小时的兼职工作,并在暑假期间不受限制被聘用。

五是吸引毕业生留港发展。为了吸引优秀人才留港工作,同时推动香港人力资源素质提升和竞争力的增强,香港政府建议放宽非本地毕业生在香港受聘的管制,让他们留港从事一般由学位持有人担任而薪酬福利条件属市场水平的工作。(12)

(3)台湾实施“万马奔腾”计划、扩大招收境外学生行动计划

2004年7月台湾教育部门曾提出“扩大招收外国学生来台留学方案”,随后被列入“发展重点计划”。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提出“万马奔腾计划”,整合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外事主管部门、“国科会”、“青辅会”等相关资源,推动计划实施,4年内资助1万名青年出境进修、学习与交流,并引进2万名境外学生赴台进修、学习与交流,促进境外学生人数倍增。

第一,境外学生成长情况。

2004年至2010年,台湾境外学生人数快速增长。其中学位生自1969人增长至8801人,每年平均增加1139人,近5年学位生占总境外学生百分比,由20%逐渐上升到35.6%,且有逐年增长趋势。

表3-9 2004—2010年台湾招收境外学生的情况


表3-11 赴台攻读学位的侨生及境外学生人数增长目标


赴台攻读学位的侨生及境外学生人数增长目标,2012年较2008年人数增长1倍,占大专院校在学学生人数达2.6%(2008年侨外学位生人数17684人,占大专院校在学学生人数的1.3%)。并计大陆学位生及其余境外非学位生人数,2014年希较2010年增长1倍以上,达9.5万余人,占大专院校人数希逾7.48%。经由该计划持续推动,至2020年,在台留学或研修的境外学生(学位生及非学位生)人数可达15万人,占大专院校在学学生人数可逾10%。

第二,奖学金计划。

在台湾,奖学金大致分为“台湾奖学金”、“中研院”“国际研究生奖学金”等。其中,台湾奖学金是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经济主管部门及“国科会”等部门于2004年设置,给予境外学生每月新台币25000元至30000元不等奖励。自设置以来,该奖学金已初具影响力,逐步往高学历、高科技及高质化方向发展。受奖人数自2004年的555人,增至2009年的1453人。为全方位吸引海外优秀青年赴台留学或研究,自2011年起,台湾奖学金类别增设《研究奖助金》(fellowship),吸引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或博士候选人赴台短期研究。

“中研院”“国际研究生奖学金”。台湾“中研院”于2002年设立“国际研究生学程”,旨在培养具国际观的高级科研人才,提升台湾在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的竞争力。学程每月提供学生新台币32000元奖助金,论文进展顺利的学生,三年后的奖助学金,由其指导教授负责提供。目前与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中央”大学、台湾交通大学、阳明大学、中兴大学以及防务医学院等7所研究型大学合作,设立9项跨领域博士班。通过台湾顶尖跨领域研究优势,吸引优秀境外学生赴台就读。

此外,台湾还设立了华语文奖学金、补助大专院校及其附设汉语教学机构设置境外学生奖学金、优秀侨生奖学金等,在吸引境外留学生赴台留学扮演着相应的角色。

表3-12 2008—2010年在台境外学位生奖学金的受奖人数及预算额度


第三,鼓励院校招收境外学生、设置境外学生专班。

为强化岛内大学国际化水平,鼓励招收境外学生,台湾于2004年10月发布“奖励大学扩大招收境外学生补助计划要点”,规范大学为扩大境外学生招生办理相关业务补助的申请、审查与考核程序。此外,还制定“大学校院设置产业研发硕士外籍学生专班推动实施要点”,专班设置领域以台湾科技产业研发人力供给不足的电资(含电子、电机、电控、电信、资工、光电等)、材料、物理、精密机械及相关跨科领域为主,借此培养和吸引人才。

(4)上海吸引外国留学生的实践

2004年7月召开的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上,上海市政府把发展留学生教育作为上海教育参与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要求各高校扩大招收留学生数量,提高培养质量,把留学生招收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衡量高校国际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2005年起,上海市政府设立奖学金,每年拿出2000万元用于奖励来沪学习的外国留学生。

表3-13 上海吸引外国留学生的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历年《上海统计年鉴》。

《上海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扩大高等教育阶段学历教育留学生的规模和比例,优化留学生的层次结构。建立外国留学生服务中心,为海外学生来华学习提供权威、便捷的专业服务。建设一批国际化的品牌学科专业和课程,建立全市统一的留学生课程库和学分互认制度,增强上海教育对留学生的吸引力。完善留学生奖学金制度和资助政策,探索建立留学生勤工助学和医疗保险等制度。建设语言预科中心,为留学生适应汉语教学提供服务。加强外籍人员子女教育体系建设,整合上海现有学校国际部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在沪外籍人员子女教育提供完善的服务。(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