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引进海外高科技人才进程中高校、科研机构的角色是什么

引进海外高科技人才进程中高校、科研机构的角色是什么

时间:2023-05-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中心高校、科研机构的核心职能在于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正因如此,作为知识中心的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成为各地人才趋之若鹜的重要之所。2.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主要集聚地大学和科研院所是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主要聚集地。1.新加坡大学、科研机构积极引进海外科技人才的实践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吸引全球精英1997年新加坡提出到2008年引进10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

引进海外高科技人才进程中高校、科研机构的角色是什么

芬克尔斯坦(Finkelstein)认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学术职业的角色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6)美国学者阿特巴赫(P.G.Altbach)更加直截了当地点明,全球化创造了这样一个世界,学术的国家边界已经变得模糊,科学家和学者开始变得日益国际化。与在企业从事研发工作的科技人才更多突出收入报酬相比,工作在高校、科研机构的科学家、研究人才的国际流动,在确保稳定、体面的收入水平基础上,更加关注科学研究、学术发展对于其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高校、科研机构在这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成为引进海外高科技人才特别是科学家、研究人员的重要基础。

1.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中心

高校、科研机构的核心职能在于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进入知识社会大学、科研机构越来越被聚焦在社会这个舞台的中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发电机。当然,知识社会并不是一个知识均等的社会,国际知识系统存在中心与边缘的分别。那些处于知识中心的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通过丰富的学术资源的集成,为知识系统指出方向、提供样板、开展研究。而处于边缘的机构则从属于或者依赖于这些机构发展。是否处于知识中心,是否成为知识积累、传播、生产的中心,直接影响到大学、科研机构对海外学者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越是处于或接近知识中心,越具有引发外界广泛关注的影响力,越能够为科技人才提供更加广泛的科研领域,进而开辟新的更加前沿的研究领域、更多的学术职业发展机会,获得世界一流的研究设备或学术资源,以及融入学术共同体获得学术界广泛的认同,等等。正因如此,作为知识中心的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成为各地人才趋之若鹜的重要之所。与此同时,知识中心是希冀从知识外溢获得收益的企业的关注重点,很多新创企业、跨国公司研发总部都集聚在大学周边,形成独特的创新生态,强化产学研之间的联系,建构将新兴的技术成果和专有技术有效转移到潜在的投资者和其他商业机构的渠道,突出技术成果转移和商品化,为引进海外科技人才、发挥他们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2.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主要集聚地

大学和科研院所是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主要聚集地。贝尔指出,“今天在基础研究领域从事研究工作的大多数科学家都在大学里;大学成为政府和公共组织所需要的专门知识人才的来源;甚至大多数批评家和作家今天也都在大学工作”。而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在1993年至2008年美国获诺贝尔奖的90个人中,82人是大学教授。20个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的研究型大学已经成为吸引高层次专家最主要的平台,聚集了这些国家73.2%的高层次专家。英美排名前列的大学在吸引海外学术人才方面多有较大比例。哈佛大学外籍教学人员的比例约为30%,牛津、剑桥分别为36%、33%。(7)

大学、科研机构集聚高层次人才,对吸引海外科技人才的意义在于:首先,高层次科技人才集聚会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有没有诸如诺贝尔奖获得者那样的“明星”科学家,往往是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科学家、学者的重要动力。其次,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集聚有利于建构“以才引才”的模式。再次,众多优秀的人才集聚在一起,能够创造相互竞争、追求卓越的良好的工作氛围,在这种氛围,得到提升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3.无形网络的重要节点

从科学活动的角度来观察,科学家、学者之间的交流是学术界存在的一个古老的理念和长期的实践。通过科学交流,把分散于全球各地的科学家的认识汇聚和统一起来,形成基于相同背景、相同专业、相同领域、相同范式,具有广泛联系的无形的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是科学家成长、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将个别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观察与发现转化为科学共同体所了解、确认的东西,进而转化为公众所有的知识财富,即所谓承认;另一方面,让科学家作为无形的科学共同体一员确知自身在整个网络体系中的位置,即所谓定位

个体的科学家从属于某一科学共同体并与之交往,在现代职业社会,科学家有固定的职业与岗位,又从属于一个具体的大学、科研单位。大学、科研机构通过向科学家、研究人员提供必要的薪资水平、科研条件、发展支撑,与科学共同体发生连接,成为科学家的基地,前沿科学的联络站,是“无形学院”的成员会聚与合作的地方。同时,大学、科研院所有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科学家,因此,也通过科学家聚合了不同类型的科学共同体。这对引进人才提供了至少以下几方面的便利:首先是通过科学共同体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国际范畴内相同领域相关科技人才的位置或者线索;其次是通过科学共同体预先给予同行评议,对潜在引进的对象给予筛选;再次是通过科学共同体的承认机制来发现新的潜在的优秀人才,将此作为引进来源。这些多是大学、科研机构引进海外人才的优势。

1.新加坡大学、科研机构积极引进海外科技人才的实践

(1)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吸引全球精英

1997年新加坡提出到2008年引进10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从目前世界排名来看,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2007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在《泰晤士全球高校排名》中位居第33名,亚洲排名第4,全球化的教育引来全球优秀科学家的加盟。注重引进优秀海外学者担任教职,从而充实本地人才库。据有关数据显示1988年至1998年的十年里,新加坡高等教育机构新增外籍全职学术人员840名,外籍师资比例占总数的26%。以新加坡国立大学为例,1997年外籍教学人员和研究人员的比例为39%,2005年增长至52%,其中,中国的教学和研究人员比例有较快增长,分别从1997年的4.5%和32.2%增长至6.9%、42.5%。以南洋理工大学为例,该校拥有1500名来自40多个国家的外籍教师。此外,新加坡有12个研究中心,从事多种科技领域的工作(包括信息通讯、纳米技术和制造生产等方面),吸引了各类人才——包括本地研究员以及来自欧美和亚太地区的专家。

(2)开展国际合作,拓展人才引进范畴

目前,许多知名大学,如欧洲管理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与新加坡建立了合作关系。2002年8月新加坡与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签约,由其协助新加坡每年在亚洲招募1000名系统集成商业对策、工程、制造、财务网络工程、通讯、信息技术咨询、应用软件开发、多媒体软件高科技人才。2007年,新加坡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立第一个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校本部以外的最大的国家研究中心——“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与技术联盟”(Singapore-MIT Alliance on Research & Technology,SMART),负责人由具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职位的学者担任,该研究中心持续吸引了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博士后研究人员和博士生开展研究工作。

(3)开展战略联盟,嵌入全球人才网络

为推动合作研究,不断扩展引进人才的范围,新加坡推出“卓越研究和技术企业园区计划”,该计划希望吸引和集聚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机构,通过跨国跨学科研究中心,加强全球科学家和工程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升研究能力,加强发明性、创造性和企业性经济。卓越研究和技术企业园区计划的研究中心将开展有关跨学科研究项目,目标是吸引1000名左右来自各国的教学、科研人员在此工作,同时,吸引一大批具有卓越智慧的科技人才,积极与来自新加坡高校、科研机构的同行交流合作,以此提升新加坡创新创造能力。

为嵌入全球人才网络,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展了一项多学科全球联盟的研究战略,在硅谷、费城生物谷、上海斯德哥尔摩、班加罗尔等海外著名创新集聚区设立海外学院,开展合作研究。目前,已经实施400多项研究项目。而其重要的成果就是夯实了对科技人才网络的链接。

2.香港建设一流大学吸引人才

(1)依靠世界一流大学集聚一流人才

香港高等教育体系完备而且多元化,不少大学跻身世界一流水平。2009年,香港有三家大学列入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全球最佳大学排行榜”前50名,它们分别是香港大学(港大,排名第24位)、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排名第35位)及香港中文大学(中大,排名第46位)。以亚洲大学排名,“排行榜”把港大列为首位、中大第二位及科大第四位。这些研究型大学,在承担外部科研项目方面有优势,香港大学在多个研究领域出类拔萃,尤其是在医疗(肝移植、计算机导航技术、胎儿诊断、禽流感及流感研究)、化学生物技术纺织技术等领域,具有吸引世界一流科学家的影响力。

(2)应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长期以来,香港欠缺中间研究发展的科技基础设施,导致产业难以创新理念或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科技人才的引进和作用发挥。为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创新与科技委员会”建议,设立由政府资助、具有相当规模的应用科技研究院。2000年1月香港正式成立应用科技研究院,致力于与产业有关的高素质研究发展工作,并把成果转移给产业,以便转化为商品,借此提升香港产业的科技水平和促进以科技为本的产业的增长。该院于2006年4月成立香港信息通讯技术研发中心,进行四个科技范畴的研究,包括通讯技术、电子消费品、集成电路设计和光电子以及中药(通过香港赛马会中药研究院)等领域。根据初步设想,应用科技研究院的主要职能,一是进行中间研究发展项目,集中开发和引进改造尚未进入竞争阶段的通用技术,并向产业提供研究成果;二是提供途径,让有志研究开发的大学毕业生,获得工业研究方面的训练;三是作为吸引海外研究发展专才来港工作的中心点;四是为将来的香港科学园提供科技开发能力和人力资源,以收相辅相成的效果。(8)(www.daowen.com)

(3)建立研发中心吸引人才

2004年,香港政府设立汽车零部件、信息及通讯、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纳米科技及先进材料以及纺织及成衣等研发中心。为应用研发工作提供支援,推动各行业提升技术。推动科技业、学术界、海外和内地企业等不同机构建立伙伴关系,共同开发和应用新技术,加快研发成果商品化。为鼓励私营机构参与及促进研发成果转化为商品,研发中心按情况采取较灵活的方式,让作出大额赞助的业界赞助者拥有项目的知识产权

3.台湾积极推进一流大学建设计划引进人才

(1)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顶尖研究中心

为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推动《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以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设立优异领域为导向的顶尖研究中心,期望在五年内至少有十个顶尖研究中心或领域位居亚洲一流,十年内至少有一所大学跻身国际一流大学之列,为吸引国际一流科技人才提供基础,以吸引和集聚引进海内外教师、学生、研究人员在内的优秀人才。(9)

同时,从2010年开始,台湾鼓励学者及业界精英进入国际学术领导圈,鼓励在台成立国际学术研发中心,争取国际知名研究团队参与。为使台湾成为亚洲地区学术人才落脚的重要据点,鼓励台湾研究教学机构与国际顶尖研究机构合作,吸引一流人才赴台。

(2)充分发挥工研院及“中研院”在引进人才中的独特作用

中央研究院”以基础科学为主,各所(处)、研究中心依其中长期学术发展方向,规划研究重点,聘用适宜人才,选择研究题材,独立自主进行研究工作。另一方面,“中研院”为加强整合,鼓励跨领域、跨所(处)、跨研究中心合作,“中研院”设立三大类补助计划,一为研究群专案计划,通过整合院内各学科,促进该院与海内外各大专院校及学术研究机构的合作,并配合中长期学术发展“主题研究计划”;其次是为引进、提拔研究成果优异并深具发展潜力的年轻学者,以进行具国际竞争力的前瞻性研究课题,期以培植成为世界顶尖学术研究人才的“前瞻计划”。另外,为鼓励研究人员潜心研究工作,长期致力于知识领域重要课题的原创性研究,充分发挥研究潜能,而有“深耕计划”。

台湾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自建院以来,始终坚持以持续带领台湾产业技术升级,协助建立新兴科技产业,培育工业技术人才,提升企业竞争力为重要己任。当前,作为台湾“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组织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加速台湾工业技术发展;二是开创新兴科技产业;三是协助产业技术升级,寄希望于通过跨领域的科技创新,以整合的研发能量带领台湾高科产业迈向下一个高峰。

作为台湾研发和研究单位,培养和引进工业技术领导人才,是工业技术研究院的重点任务之一。三十多年来,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持续在前瞻性科技产品与技术上扮演人才培育角色,包括张忠谋等一大批科技精英人才从台工业技术研究院陆续转至产业界服务。同时,工研院设置引进人才规则,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寻找具有专业经验的海外高科技人士回到工研院服务。其主要举措:一是订立《工业技术研究院聘用海外华人来台服务补助办法》,引进科技人才。二是成立太阳光电科技中心、医疗器材科技中心、影像显示科技中心、系统晶片中心、无线辨识科技中心及服务业科技应用中心等5个“焦点科技中心”,欢迎北美高科技人才的加入,以快速捕捉新科技趋势,引领产业新契机。三是在海外与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成立联合研发实验室,每年派员进行长期科技研发的交流合作。四是在硅谷成立北美孵化中心,协助有心创业的科技人员,为海外人才赴台创业提供基础。五是实施海外实习生计划,从2005年暑期起,工研院实施海外实习生计划,以提供暑期实习机会给台湾工程师在美国第二代。实习期间学生除参与各单位的计划外,还安排参访科学园区联华电子及中强光电等高科技公司,让实习生了解工研院以外的台湾高科技产业。(10)

(3)强化产学研创新结合

台湾积极强化产学研创新结合,为引进科技人才提供发展平台,到2012年台湾准备补助设立40所技术研发中心,10个左右跨领域及跨校系的产学研联盟,75个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研发中心,同时,整合中南部公、私立大学及财团、社团法人核心技术或服务能力,建立区域策略联盟机制,以此更大程度地提升人才竞逐的能力。

台湾还积极促进与海外科技与人才交流,链接全球科技社群与产业创新网络。

通过举办活动,建立全球人才网络及连接科技研发社群,积极促进海外人才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研发,并通过先进技术的交流与转移,快速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4.上海充分发挥一流院所引进优秀人才的作用

2002年以来,上海交通大学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三步走的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若干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到2050年建校150周年的时候,全面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在此背景下,加大了海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其中典型的案例,一是2000年引进抗生素专家邓子新教授,在微生物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二是从美国密歇根大学引进“吴贤铭先进制造技术中心”主任倪军教授,经倪军牵线,上海交大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合作建立了车身制造卫星实验室,与密歇根大学合作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密歇根大学联合学院”,并在交大创建了上海工业创新中心,吸引了包括Rockwell Automation、GE Medicine、Johnson Controls、UTC、Toshiba、GM、海尔、上汽集团、上海电气等大公司加盟。三是签约艾滋病毒的发现者、2008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获得者吕克·蒙塔尼,担任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

复旦大学1999年以来从海外引进185位高层次人才,其中40位为国外教授,部分为国际级的顶尖人才,如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爱丁堡大学的史密斯(Austin GerardSmith)教授,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美国科学学院院士奥尔特曼(Sidney Altman)教授等。2003年从海外引进以首席科学家陈俊为首的“脑损伤研究”创新团队,五位成员都是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的著名教授,其中迈克尔·西格蒙教授主要从事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研究,是国际著名神经科学刊物《神经生物进展》及神经科学权威专著《神经科学基础》的主编,在国际神经科学界享有盛誉;陈俊和曹国栋博士主要从事中风所致的神经细胞凋亡和抗凋亡信号传导机制研究;肖啸和殷晓鸣博士分别从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角度开展上述研究工作。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2年以来先后聘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蒲慕明教授担任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德国科学家乌里·施瓦茨(Uli Schwarz)担任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主任,美国贝勒医学院臧敬五教授担任健康科学中心主任,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史香林教授担任营养科学研究所所长,法国科学家杜文圣(Vecent)担任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所长,德国科学家德雷斯(Dress)担任马普计算生物学研究所外方所长,这些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在确定科技创新目标、推进管理改革、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研究所呈现新的发展势头。

为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上海高校、科研院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例如,上海交通大学以冠名讲席教授、特聘教授、学术带头人、特别研究员、“晨星”学者计划五个层面,开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支持政策,除了津贴之外,还从学校角度,为引进人员提供科研启动基金和安家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人性化服务,帮助他们在大学的土壤里快速扎下根来。又如,依托实验室、创新创业基地,引进人才,实现人才、基地和项目的一体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积极探索人才特区建设,在特区逐步建设常态性的人才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